公司新闻

2025-01-22

2025年ATTR临床患者医患交流会圆满落幕

分享到

以下文章来源于淀粉人TTR之家,作者ATTR


2025年1月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一期)心血管内科病区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2025年ATTR临床患者医患交流会。此次交流会由蔻德罕见病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联合主办,尧唐(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浙大一院心内科主任郭晓纲主任、严卉主任医师、范宁护士长以及公益支持方尧唐生物创始人吴宇轩博士等嘉宾出席会议,共同就临床研究进展这一话题为ATTR患者群体搭建了一个医患深度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


会议开始,蔻德罕见病中心患者社群支持部的刘雅洁作为主持人为参会人员介绍了“淀粉人TTR之家”患者组织自2021年至2024年的发展历程与工作成果。该组织在公众宣传、信息平台建设、诊疗推动、政策倡导、患者教育以及社群搭建和运行等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宣传片《让爱不再迟》、ATTR信息平台“淀粉人TTR之家”以及罕见病信息网等渠道,“淀粉人TTR之家”共发布了160篇资讯,积累了2万多的阅读量和900多个公众号粉丝,有效提升了ATTR疾病的公众认知度。


在诊疗推动方面,组织开展了医生教育项目,建立了覆盖121位医生、50家医院、19个科室的医生网络,显著提升了ATTR的诊疗效率。


政策倡导方面,通过赋能活动和倡导行动,与湖南省政协委员进行了直接对话,为ATTR患者群体发声。


患者教育方面,线上患教会超过100多场,线下患教会开展了3场,影响了超过1500多的患者,并进行了三场多学科的现场义诊。此外,ATTR患者登记系统已触及200多位成员,核心成员4名,为患者社群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患者调研工作的开展,也为深入了解患者需求、优化患者服务提供了有力依据。

 

主办方及支持方致辞

本次会议主办方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主任、瑞鸥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秘书长黄如方主任,通过视频向与会人员表达了诚挚的问候。他首先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郭晓纲主任和严卉主任医师团队对ATTR患者群体的大力支持,并对尧唐生物吴宇轩博士及其团队在ATTR药物开发和患者服务方面的贡献表示感谢。黄主任强调了蔻德罕见病中心和“淀粉人TTR之家”在过去三年中,在ATTR患者服务、宣传教育以及诊疗推动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表达了对未来参与更多科学研究工作、加快药物研发、推动患者家庭用上更好治疗药物的热切期望。


吴宇轩博士在致辞中分享了尧唐生物在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开发领域的深厚积累与药物开发历程。首先,他回顾了自己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历程。吴博士在基因编辑药物开发领域拥有12年的研究经验,早在201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与Daniel Bauer和Stuart Orkin院士合作,开发出全球首个通过在造血干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治疗beta地中海贫血(地贫)和镰刀状贫血的策略。这一策略后来经过美国两家公司的合作开发,终在2024年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了全球首个基因编辑药物。这段经历不仅彰显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攻克危重型罕见病方面的巨大潜力,也坚定了吴博士回国后继续深耕该领域的决心。2020年,吴博带领团队在中国将基因编辑治疗地贫的策略应用于临床。首批两名患者在湘雅医院接受治疗,并且疗效显著,成为了中国首个基因编辑疗法成功治疗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试验。


2021年,吴宇轩博士、王子君博士和陆钰明博士三人联合创立尧唐生物(YolTech Therapeutics),致力于开发新一代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将基因编辑应用于更广泛的疾病治疗。公司首个针对ATTR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YOLT-201,于2024年进入注册临床阶段,标志着中国体内基因编辑治疗时代的到来。尧唐生物在短短三年内迅速发展壮大,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近3亿人民币,团队凭借“使命必达”的价值观,稳步推进各项研发工作,成功申请多项基因编辑器专利,建立南京药物中试生产车间,并在2024年实现多个里程碑,其中YOLT-201管线成为中国首个获药监局批准进入一期临床的LNP-mRNA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


迄今为止,尧唐生物总计三条管线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已为近30名患者提供治疗,成为全球体内基因编辑药物进入临床阶段管线多的公司。在当前全球大环境下,公司发展和融资等各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但专家及病友的大力支持,以及看到这么多患者获益,我们又充满了前行的热情和动力。尧唐生物期待携手各方,研发出能彻底击败ATTR疾病、“一次给药,终生获益”的药物,为患者带来健康。

 

专家演讲

郭晓纲主任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蔻德罕见病中心、尧唐生物以及患者群体的感谢。罕见病在心血管领域混杂在普通疾病中难以发现,聚焦ATTR临床科学研究是科室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郭主任对参与YOLT-201临床研究的患者表示敬意,认为医患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并将高度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


严卉主任为大家做了“ATTR疾病的诊断治疗与YOLT-201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每一位ATTR患者既往都经历了坎坷的诊疗过程,我们医生需肩负使命,攻克罕见病,希望能更多的患者被尽早诊断,尽早得到治疗。聚焦于ATTR疾病的诊断治疗,严主任深入探讨了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尤其是YOLT-201研究的成果情况。


演讲中,严主任分享了当前ATTR临床研究的进展。


ATTR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源于肝脏中的TTR基因突变,部分患者则是由于野生型衰老导致TTR异常解离。原本稳定的四聚体结构解体为单体,进而错误折叠形成淀粉样纤维,广泛累及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等多个系统。


心脏受累可引发心衰、传导阻滞等严重问题,危及生命;神经系统早期表现为肢体麻木,晚期则可能导致患者失去行走能力,甚至长期卧床。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会导致不同的发病特点,即便是同一基因位点的突变,患者的表现也存在较大异质性,这无疑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巨大挑战。


《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了该疾病。在众多治疗手段中,基因治疗凭借其精准性和潜在的长期疗效,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YOLT-201基因治疗正是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它通过简单的静脉输注。进入体内后,编辑器能够精准地针对TTR基因进行编辑,从而显著降低TTR的表达,有望实现“一次给药,终身治疗”的目标。在IIT研究阶段,我们主要针对ATTR-CM患者,因为相较于PN患者,CM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风险也相对较大。在梁廷波书记和郭晓纲主任的带领下,凭借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迅速完成了7例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中,男女比例均衡,心功能从1级到3级不等,年龄跨度也较大,年轻的32岁,年长的56岁。前面已提到IIT研究治疗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从200多米提升至500多米,NT-proBNP和肌钙蛋白I等心功能评价指标也保持稳定。I期临床研究进一步扩大范围,整体安全性良好,涉及的基因突变类型也更加多样。截至目前,I期临床研究ATTR-PN组已完成8例患者给药治疗,ATTR-CM组已完成2例的给药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没有患者退出临床研究。


YOLT-201展现出了与美国NTLA-2001相当的疗效。高剂量组中TTR水平较基线下降百分比达到90%以上,安全性方面,均为一过性的轻度不良反应,均无需特殊药物处理即可自行恢复。浙大一院心内科在梁书记和郭主任的带领下,不仅在基因编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还精通ATTR疾病的多种诊治方法,特别是在ATTR心肌变性患者的治疗、心衰管理和各种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专业经验。希望通过此次医患交流会,能够发现更多全国乃至全球的ATTR患者,让他们有机会参与临床研究,从而获得针对病因的治疗,重拾健康生活。


随后会议进行了临床患者的用药分享和现场问答,四位临床患者积极分享了在用药之后的身体变化和感受,让大家看到了可喜的改变,也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专家型患者随后代表患者组织对现场专家进行提问,问题涉及到入组指标、女性生育限制问题、合并用药问题等,均得到现场专家专业解答(后续文章将对此内容进行深入整理,请关注相关内容)。

 

分享问答环节

随后会议进行了临床患者的用药分享和现场问答,四位临床患者积极分享了在用药之后的身体变化和感受,让大家看到了可喜的改变,也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专家型患者随后代表患者组织对现场专家进行提问,问题涉及到入组指标、女性生育限制问题、合并用药问题等,均得到现场专家专业解答(后续文章将对此内容进行深入整理,请关注相关内容)。